正是我们对有生命土壤的研究为气候、能源和粮食三重危机提供了可持续的替代方案,不管你的播放器上有多少首歌,车库里有多少辆车,书架上有多少书,植物捕捉太阳能的能力是一切的根本,没有肥沃的土壤,生命是什么?
——印度环境哲学家 范达娜 席娃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还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在人类历史上,由于土壤质量衰退曾给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留下了惨痛的教训。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与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和林产品不可替代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性,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因此,保护土壤,特别是保护耕地土壤数量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精辟的概括了人类-农业-土壤之间的关系。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使植物能吃得饱(养料供应充足)、喝得足(水分充足供应)、住得好(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站得稳(根系伸展开、机械支撑牢固)。而目前在我们的保护地种植中,却出现了越来越多被过度溺爱而“积食”的植物、被“喂瘦”的土壤。
明明平常肥料没少用,钱没少花,却出现了黄叶、早衰、产量低的情况;明明使用了很多的底肥,土壤却出现越来越多的青苔、红锈、白锈、板结的问题,植物根系不再庞大,根量少,毛细根稀,根系一段一段的变黑……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有人将影响作物生长潜能的因素做了如下分析,如果在理想状态下作物的生长潜能是百分之百,那么盐害对植物更好的发挥生长潜能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没错,就是盐害!
“盐”从哪里来?
其实,不管是碱性、酸性还是中性土壤,不管是壤质土、沙质土还是粘质土,所有土壤中都是含有钙、镁、钾和其他阳离子的盐,以及常见的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和磷酸盐。不同的是,有些土壤所含有的“盐”适中,对作物不造成威胁,可以很好的给作物提供营养。但是有些土壤中的“盐”超标,出现了次生盐渍化的现象,对作物的健康生长造成了威胁。
那么,这些多余的“盐”是从哪里来的?
01、鸡粪、鸭粪做底肥
有人形象的形容鸡粪是一把双刃剑,鸡粪在给土壤带来丰富的有机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盐分,在鸡鸭的饲养过程中,通常会在饲料里面添加一定量的食盐以维持鸡鸭身体正常的电解质平衡,而盐分会随着消化系统被排泄至体外。有资料显示,一吨鸡粪里面就含有约12斤的食盐。这些盐分随着使用鸡鸭粪肥的次数增加而不断被累积在土壤中。钠离子的积累,使得本来健康的土壤缺乏一定的聚合性,潮湿时有积水问题,干燥时有硬化问题。而氯离子的过度积累则会对作物造成一定的毒害。
02、不科学施肥,过度施肥
随着测土配方施肥的不断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开始根据测土数据来合理施肥,尤其是面积比较大的大型农场或大农户都会在施肥前对土壤进行科学分析。但是还有数量庞大的一部分小农户仍然凭经验在施肥,这是造成当前保护地土壤盐分超标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多的磷元素被施用,造成磷超标,从而导致铁元素、钙元素、镁元素被固定,无法被根系正常吸收,作物出现缺铁黄头、脐腐、烂头顶、“羽毛叶”(缺镁导致)……,而这些盐分——营养元素过多的在土壤中积累,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导致了根系的渗透势升高,根系无法正常吸收水分,而变得干、黑。久而久之,土壤变成了“咸菜缸”。青苔、红锈、白锈、板结现象增多,棚室土壤不堪重负。
03、土壤团粒结构被严重破坏
正是由于一些“盐分”的积累,导致了土壤的团粒结构被破坏,而正常的团粒结构不但可以很好的保水保肥,被形象的称为“小肥料库”、“小水库”,而且还拥有一定的孔隙,可以让根系及有益微生物更顺畅的呼吸,同时合理的孔隙还可以帮助多余的盐分被水淋洗至土壤深层,而不对耕作层的作物根系造成影响。团粒结构的破坏导致多余盐分无法被正常淋洗下去。而另一方面,由于土壤本身存在的毛细管作用,深层土或水中的盐分还会随着毛细管的作用被上升至土壤表层进行积聚,使耕作层的土壤盐分超标。
“盐”的恶性循环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频繁的浇水施肥、过量投入化肥、鸡鸭粪肥,长期的连作、不进行科学配方施肥,都会严重破坏健康土壤的物理肥力、化学肥力、生物肥力,使得土壤酶的活性大大降低,导致了“盐”的过度积累,出现了次生盐渍化的现象,青红白板越来越多,植物的根系发育不良,继而出现了黄叶早衰,生理病害频发,产量、品质下降。
而一些农民朋友不清楚出现问题的原因,迫切想提高产量,就又想通过大量施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此形成了盐的恶性循环。
来源:土壤改良及修复